西安/高陵

西安市的市轄區
亞洲 > 東亞 > 中國 > 中國西北 > 陝西 > 關中 > 西安 > 西安/高陵

高陵區隸屬陝西省西安市,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,西安市北部,因境內有奉正塬,塬體高隆,稱塬為陵,故名高陵。建於秦孝公12年(公元前350年);地處關中平原,涇河、渭河兩岸。東靠臨潼區,南接未央區、灞橋區,西連咸陽市渭城區、三原縣涇陽縣,北臨閻良區,素有關中「白菜心」之美稱。

高陵境內有唐昭慧塔、李晟碑、東渭橋遺址等古文化遺蹟,是中國建縣歷史最早的縣份之一。

了解 編輯

氣候   編輯

高陵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。冬夏季節長,春秋季節短,夏熱,冬冷,春暖,秋涼,雨熱同季,四季分明。最高氣溫41.4℃,最低氣溫-20.8℃,年平均氣溫13.2℃,平均最高氣溫19.3℃,平均最低氣溫8.1℃。年降水540毫米左右,地面年平均溫度15.7℃,夏季降水不過分集中,占年降水量的40.7%。冬季雨雪稀少,占年總量的3.5%。無霜期212天,高陵空氣乾燥度為1.3度,反映水份不足。年日照時數2247.3小時。

歷史文化 編輯

自秦孝公十二年建縣至今,高陵區千百年來文脈不斷,人才輩出。從漢代的馮商詔續《太史公書》、學者如淳著《漢書音義》,到唐代于志寧修《隋書》;從金元兩朝的楊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學,到明代正德狀元呂楠著述等身;從清代樊景顏、陳大綱著《蝶園隨鈔》、張鴻道駢散並尤,到民國劉天章創辦《中州評論》,無不印證高陵的文運昌盛。

解放初期,一批農民作者,農忙之餘筆耕不輟,湧現出張誠、王傑、尚英等一大批享譽三秦、叫響全國的王老九式的農民詩人和業餘劇作者。這一時期,高陵戲劇創作成為陝西的亮點,成為高陵文化現象的第一個高潮。

上世紀70年代,高陵群眾自編自演故事活動轟動全國,高平、楊宏志、趙志信等60多位專業和業餘創作人員創作的400多篇故事,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。其中,《起根發苗》、《石頭趕車》、《見面》等48篇故事不僅在全國主要媒體發表、轉載、轉播,還被等多個省市廣播電台、電視台、劇團改編為廣播劇、電視劇、戲曲,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。一時間,高陵成為聞名全國的「故事之鄉」,掀起了當代高陵文學的第二次高潮。

改革開放後,高陵沐浴在文學的春風裡,全民故事創作編講活動的蓬勃開展,有力地促進了詩歌、散文、小說、戲劇、曲藝等其他文學體裁創作。農民陳民義,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,在別人遺棄的煙盒、廢紙上,創作完成了劇本秦腔劇《所長》、電視連續劇《三缺一》、大型眉戶劇《拆遷》;7旬農民宋淑玲,「忙罷農田,又耕方田」,創作了100多個歌頌改革開放及身邊新人、新事、新風尚的快板作品,在群眾中產生廣泛影響。王咸陽、張永強、周曉蘭、張共堂、周寶成、耿 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線的群眾文學愛好者,不是「放下鋤頭,又握筆桿」,就是「剛下灶台,又築文台」,農活之餘,用自己的文字記錄着高陵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成就。

歷代的高陵才俊,承前啟後,弘揚時代風采,不斷為高陵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,為這片土地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。正是這濃厚的文學積澱, 造就了高陵淳樸的民風民俗,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禮的傳統美德,激活了高陵作家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也為「高陵文學現象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抵達 編輯

交通 編輯

觀光 編輯

 
西安/高陵的地圖

活動 編輯

購物 編輯

用餐 編輯

夜生活 編輯

住宿 編輯

通訊 編輯

下一站 編輯

城市條目大綱條目,需要更多內容。它有條目模板,但是目前沒有充足的信息。請勇往直前幫助它充實